[拼音]:guangaishui rushen buji xishu
[外文]:coefficient of recharge from irrigation
田间灌溉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与灌水量的比值。它表征灌溉用水量对地下水的补给程度。在田间灌溉用水总量中,用来溼润作物根系活动层,供作物利用的水量只佔一部分,其馀水量都消耗于各种蒸发(水面蒸发和土壤蒸发)和下渗。对地下水的补给量,是入渗量的一部分。灌溉水对地下水的补给,主要是经过田面入渗和田间渠道入渗进行的。
田面入渗补给
在这种情况下,灌溉水入渗补给系数值的变化情况如下:入渗水流经过砂质土壤时大于经过粘质土壤;土层的原始含水量高的大于原始含水量低的;灌溉定额大的大于灌溉定额小的。如灌溉入渗水量小于包气带土层的蓄水能力,则入渗的水全部蓄存在包气带,不能到达地下水面,灌溉水入渗补给系数等于零。在利用田面进行较长时间的人工引渗回灌,或使田面维持一定水层进行连续的冲洗漫灌时,灌溉水入渗补给系数接近1。在同一巖性土层和适量的灌水定额条件下,地下水位较浅时,灌溉水入渗补给系数较大,随著地下水埋深的增加,入渗水量被包气带土层拦蓄的部分也相应增加,补给地下水的水量相应减少。有人认为,地下水埋深增大至一定深度后,入渗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将显著减小;一定的灌溉水量,对巖性不同的土层,有不同的补给深度,超过这一深度,灌溉水对地下水便没有补给。砂质土的这种补给深度值大些,粘质土小些。也有人认为,地下水埋深增大至一定深度后,由于深部土层的含水量接近田间持水量,入渗的水不再在包气带内蓄存。因而,入渗水量对地下水的补给量不再减少。
田间渠道入渗补给
田间有为数众多、分布均匀的小型渠道,灌溉水通过渠底和渠壁入渗。入渗开始后,入渗水流锋面向两侧扩散,相邻渠道的水流锋面逐渐连线,形成面状下渗,补给地下水。这时入渗情况与田面入渗大致相同。灌溉水入渗补给系数可通过灌溉试验来确定。在某典型田块上设若干观测孔,灌溉前后分别测量各观测孔的水位,算出由灌溉引起的水位上升值,按观测孔控制面积求出其加权平均值,再和给水度相乘,就是灌溉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。同时,实测灌溉水量,将补给量与灌溉水量相比即得灌溉水入渗补给系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