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你兴致勃勃给父母准备惊喜,迎接你的大概率不会是感谢,而是一张责备的冷脸。

对于一个中国人而言,人生最大的奢侈品,就是拥有一对不扫兴的父母,度过了一个没有阴影的童年,成长为一个没有精神创伤的人。

而我们都知道,这样的概率相当于中彩票。

东亚父母子女,一种奇妙的双向辜负的亲密关系。

扫兴

事情从一个14 岁的江西女孩说起。

女孩暑假为母亲做了一顿饭,饭桌上是四道很漂亮的菜和一大碗玉米排骨汤,甚至还搭配了一颗西柚做饭后水果。看得出来她准备了许久,妈妈的碗里还特地准备了蛋炒饭。

母亲却拿起手机拍了一条抖音,视频中她严厉地责备女儿菜做多了:‌‌“我是要表扬你吗?‌‌”

在网友的愤怒彻底席卷了这位母亲的抖音之后,她又在直播中质问女儿:‌‌“网上好多人有意见,说我骂了你打了你,说我不好,说我这个妈妈不配,你觉得我配不配做你妈?‌‌”

紧接着她又追问了孩子一句:‌‌“你说,我配不配?‌‌”

女儿转身离开,留了一句回答:‌‌“这不是我说了算的。‌‌”

这对母女当然不是唯一的案例。

曾经有一条抖音,画面中是一个穿着校服哭泣的男孩。

他在母亲节给妈妈准备了一束鲜花当作惊喜,结果妈妈气到不行,发了一条抖音询问网友:‌‌“这个一点都不实在的东西,过了两天就得扔掉,我让儿子退回去,儿子很委屈了,回来竟然哭了,我做的真不对吗?‌‌”

这位母亲甚至真诚地好奇自己是否有错。

被父母泼冷水,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,甚至是从小到大最熟悉的精神创伤。

我们如此习以为常,甚至觉得和其他更痛苦的创伤比起来,‌‌“扫兴‌‌”已经不算什么大事。

随处可见网友们分享的故事。

考了九十分,父母会说那为什么别人能考一百;考了一百分,父母会说为什么没有考双百。

母亲节父亲节准备了鲜花礼物,被责备‌‌“还不是花了我的钱‌‌”。

画了一副特别满意的画,父母看了没有表扬,只会责备‌‌“作业写完了吗,不学无术‌‌”。

在外地旅游特地背回了特产,父母瞥一眼就说真难吃。

拿了三等奖学金,父母看了第一反应是:为什么没拿到一等和二等?

挣到了第一笔工资,给父母转账却收到了一顿阴阳怪气:你以为自己赚了很多吗?

有人在火车上目睹一个儿子给母亲买了一个面包,母亲数落他好几分钟:我可吃不起这么贵的面包,你留着自己吃吧。

‌‌“不扫兴‌‌”变成了中国父母的稀缺品质,打着灯笼都难找,甚至许多人在成年之后才发现,原来正常的家庭是可以给人带来温暖的。

甚至‌‌“拥有不扫兴的父母是什么体验‌‌”都变成了热搜。

有人半夜想吃冰激凌,妈妈会陪她下楼一起吃;画了古怪的妆容,爸爸会噗嗤一下笑出来;点了一大杯奶茶,会用大碗分给父母一起喝。有人想在三伏天喝羊汤,父母二话不说就陪着去了。

在一家人的监控录像里,姐姐不小心摔坏了小提琴,妈妈在安慰她,爸爸在想办法修琴,年幼的弟弟说要出钱帮姐姐修琴,爷爷耐心地总结经验,丝毫没有责怪埋怨。

全家情绪稳定得像一部科幻片。

抖音有个话题,叫做‌‌“一张照片证明女儿被你养得很好‌‌”。

点开这个话题,里面有各式各样的coser 和父母的合拍,五颜六色的头发和夸张的妆容并没有让父母歇斯底里,甚至还露出骄傲的神情。

评论区里的网友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,在冰天雪地的窗外窥探屋里温暖的壁炉——

‌‌“野猫看家猫的感觉。‌‌”

‌‌“长大才发现一个碗才四五块,为什么会挨那么久的骂呢。‌‌”

‌‌“我当时好像一个地沟老鼠看着这一切,眼泪含在眼睛里面不敢掉。‌‌”

有人总结了中国诡异的亲子关系:和父母分享快乐,快乐就会消失;向父母倾诉烦恼,烦恼就会加倍。父母似乎带着某种神秘的使命感,执意拉开父辈与子辈的距离,即便你一次次靠近,现实总会让你碰一鼻子灰。但如果你真的想逃离,他们又会拽紧绳子把你拉回来。

有些父母到老都想不明白,儿女亲情为什么越来越疏离。明明是父母牵着孩子的手来到世界上,最后却变成了隔着厚障壁的陌生人。

直到他们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知道(或永远不会有机会知道),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情绪叫做‌‌“失望性情感隔离‌‌”。

如果在童年时期,孩子的委屈、撒娇、苦恼、倾诉在父母那里从来不会得到正向反馈,那么在领悟到这个事实后,大部分孩子会因为失望选择不再与父母建立情感链接,这就是失望性情感隔离。像是人体的某种自我保护机制,一旦受到太多次同样的伤害,便会本能性地隔绝再次受伤的可能。

谋杀

巧合的是,在抖音‌‌“14 岁女孩做饭‌‌”火了的同时,TikTok 上有一则‌‌“华裔母女对话‌‌”也火了。

病态的东亚父母给温室里的美国人一些小小的东亚震撼。

一位女主播邀请了自己的妈妈录节目,女儿试图告诉妈妈,在美国,自己偏黑的皮肤和较厚的嘴唇会被认为是‌‌“美‌‌”的,母亲听完之后,微笑地看着女儿问:‌‌“是这样吗?‌‌”

紧接着母亲温柔而嘲讽地反问道:‌‌“那你还是个美女啦?‌‌”

女儿坚定自信地点点头,而母亲的回应让人头皮发麻:她微笑着摇了摇头,轻轻冷笑了一声,‌‌“你从来都不是什么美女‌‌”。

女儿眼睛里甚至都闪着泪水反问妈妈:‌‌“你为什么不相信我在美国是个美女?‌‌”

母亲觉得不可思议,笑着回答她:‌‌“你一直都是个小黑妞、小丑妞,我们会说你是猪拱嘴,像猪嘴一样的感觉‌‌”,妈妈一边说,一边模仿猪撅嘴的样子,然后被自己的动作逗得前仰后合。

女儿不断试图告诉母亲,自己在美国也会被认为是美的,母亲非但听不进去,还笑着追问:

‌‌“哦,这就是你逃到美国的理由吗?‌‌”

想必你也能猜到这条TikTok 视频下的评论区是什么样的。

这个程度的中国妈妈已经算是相当温柔体面的级别,但仍然让他们心碎到几乎崩溃了,不敢相信世界上竟然有父母会如此否定自己的亲生孩子。

即便是相貌不出众的孩子,在父母眼里,都不会用‌‌“丑‌‌”来形容。

只有中国人能听懂,这段对话里的否定和打压有多么不寒而栗:中国父母太擅长用最温良的表情说出世界上最恶毒的话。

‌‌“我发誓,父母给人的创伤最大‌‌”

‌‌“父母怎么能对亲生孩子说这样的话‌‌”

‌‌“这太疯狂了,太悲伤了‌‌”

‌‌“我不理解这样的人,即使我的孩子在客观上没有多漂亮,我也永远不会说他们丑,这也太刻薄了‌‌”

抖音有一位博主,描述了一段类似的经历。

她的标题是:《很遗憾,我与我的亲妈永不和解》

小时候母亲嫌弃她比其他女孩胖,逢人就贬低自己的女儿:都是她奶奶惯的,才长这么胖,胃都撑大了。

母亲不断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播洒诅咒:

‌‌“我要是你这么胖我早就去死了。‌‌”

‌‌“你这么胖丢死人了,永远都不会有人喜欢你。‌‌”

‌‌“你的老公不嫌你胖吗?‌‌”

‌‌“终于嫁出去了,吃这么胖我真怕她没人要。‌‌”

在这位博主的评论区下面,你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中国亲子恐怖故事,‌‌“我能想象得到最恶毒的话,都是出自我妈妈的嘴里‌‌”。

父母带着怨气结合,再把怨气像呕吐物一样一股脑泼在后代身上。

无论是高矮胖瘦,学习优良,嫁娶早晚——父母通过贬低孩子取悦他人,当孩子想要一句道歉的时候,父母通常有一句反问在那里等着:养你这么大,你就记住了这些?白眼狼。

最容易被记住的往往都是伤害。就像那位从小被母亲攻击的博主总结的话:‌‌“爱会枯竭,但恨会生根发芽。‌‌”
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霸凌者,只不过中国式亲子霸凌,往往来得更反人性一些。

打个比方。外国人童年阴影,可能是‌‌“父母不让我养宠物‌‌”;而中国人童年阴影,是‌‌“宠物被父母吃掉了‌‌”。

抖音最近流传一则视频,是一位河南的小女孩哭着给狗贩子塞钞票,希望把她的小狗的命赎回来。旁边是她看热闹的父母亲戚,以及拍视频的人。成年人们围在她身边热闹地笑着。

这则视频让我想到了许多朋友。

有人长在农村,家里有一只护院的老狗,陪着家里的小孩们一起长大,最后这只狗以20 元的价格卖给了狗贩子。卖狗的那天,她哭得崩溃了,而大人们在笑她。长大后,她对养宠物这件事天然地抵触了,直到30 岁才缓解。

有人在初中养了一只宠物兔子,妈妈觉得耽误中考,于是炖了端上饭桌,等他吃完了才告诉他。

这算不算最短的中式恐怖片?

一个孩子总是在不经意的某一刻,被ta 的亲生父母亲手‌‌“精神谋杀‌‌”了,而那颗子弹可能要在身体里穿梭几十年。

成年之后,他们必须重新养育自己。